河北教育出版社《俄罗斯文化之魂——普希金》:走进普希金的世界,让诗语点亮生活

发布时间:2025.07.03 点击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这首普希金幽居三山村时写的小诗,在中国堪称家喻户晓,激励了无数在困顿中寻找光明的人。

  普希金被公认为俄罗斯浪漫主义的代表,更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也是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近日,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吴晓都创作的《俄罗斯文化之魂——普希金》一书,从多个维度生动地描绘了普希金的一生,系统阐释了他文学创作的主要阶段和重要成就,以及他对近现代俄罗斯文化的奠基意义和全面影响。




  吴晓都在俄罗斯文学及普希金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和独到的见解,成果丰硕,这部新著正是其学术耕耘的又一结晶。本书以“俄罗斯文化之魂”为核心,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亲近普希金、了解俄罗斯文化的窗口。

  用鲜活的语言进行创作

  在普希金之前,俄罗斯文学长期模仿西欧,贵族社会以说法语为荣,书面语由斯拉夫语和拉丁语混杂而成,与民间口语严重割裂。普希金敏锐地洞察这一症结,他深情地拥抱俄罗斯的大地和人民,倾听奶娘讲述古老的童话和歌谣,用心收集那些充满泥土芬芳、饱含生命活力的民间词汇、谚语和俗语。他将这些鲜活、通俗、极具表现力的俄语元素大胆而巧妙地融入自己的诗歌、小说、戏剧创作中,创造了生动活泼、优美质朴的现代俄语。

  同时,普希金积极从《伊戈尔远征记》等珍贵的民族文学遗产中汲取历史营养和精神力量,将俄罗斯本土的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与西欧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有机融合,创造了深深植根于俄罗斯土壤、散发着浓郁民族气息的独特“俄罗斯风格”。

  “文学史家将普希金与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法国的雨果、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相提并论。”吴晓都在书中深刻指出,虽然普希金只活了37岁,但他完成了创建民族语言的使命,让俄罗斯文学摆脱了跟在西欧后面亦步亦趋的尴尬境地。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俄罗斯文学蔚为大观。

  “书稿可以出售,但良心不能出卖”

  “自普希金之后,俄罗斯文学才开始在世界舞台上有它的地位。”吴晓都强调,这种地位不仅源于他对语言的革新,更在于他将文学从“贵族沙龙的游戏”转化为“人民大众的精神滋养”。

  与宫廷贵族诗人“完全不了解人民”不同,普希金是“第一个注意到民间创作并且把它介绍到文学里来的俄国作家”。他访问农民、收集民谣,在《鲍里斯·戈东诺夫》中艺术地表达“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高尔基曾指出,普希金“最先感觉到文学是头等重要的民族事业”。

  他同情劳苦大众,用人民的语言创作。普希金的奶娘阿丽娜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素养,也是讲述童话和民间故事的高手,普希金一生视她为自己的良友和知音,还写过好几首诗赞美和怀念这位慈爱的老妈妈,并且在自己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以阿丽娜为原型塑造了一个慈祥奶娘的艺术形象。“普希金曾说,书稿可以出售,但良心不能出卖——他始终把文学创作的使命感牢记在心。”吴晓都告诉记者,这种人民性使普希金的作品跨越阶层,成为“凝聚俄罗斯各个阶层最大的文化公约数”,从贵族到平民都能在诗中找到心灵共鸣。

  普希金与中国:跨越时空的知音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普希金更像一位生活的知音。他的作品早在20世纪初就被译介到中国,影响了鲁迅、巴金等新文学先驱,至今他的作品被一代代翻译家精心翻译,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少年的心灵。

  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传递出的那份坚韧达观和温暖抚慰,到“我曾经爱过你……”中展现的深情与克制,他的抒情诗是“青年教育的情感教科书”。如今,当我们诵读“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时,依然能感受到诗句中温暖而坚定的力量。这一切就像普希金1836年在《纪念碑》中写下预言一样:“我将被人们颂扬,直至明月下还有一个诗人健在。”

  中俄文化年背景下的精神对话

  为了给读者奉献一部“兼具学术性权威性可读性的真诚佳作”,编辑团队与吴晓都从内容、逻辑到语言反复打磨,在遣词造句上精益求精。书中精选60余幅珍贵图片,涵盖普希金生活场景、肖像及俄文原版插图,其中不少来自公版俄文书的高清扫描,如夏宫等历史场景复原,为读者构建了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在2024年—2025年中俄文化年的背景下,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这部《俄罗斯文化之魂——普希金》更具特殊意义。它既为国内普希金研究提供了兼具学术厚度与普及价值的权威读本,亦以出版为桥梁,为俄罗斯文学的跨文化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是解码普希金精神世界的密钥,更让“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透过文字与图像,在新时代的文明交流中继续照亮读者的心灵。


版权所有:leyu乐鱼在线官网

冀ICP备11021998号-1

地 址:石家庄市友谊北大街330号

技术支持:河北卓越科技信息有限公司